利好一:大资金在行动,媒体纷纷揣测,“国家队”资金正在加快入市。
1月18日,本周四,原本下跌近70个点的沪综指在下午2点左右突然拉升,沪深300ETF出现大幅放量,仅4只ETF的成交总额就达312亿元;上证50ETF也放出巨量,成交108亿元,创下2015年以来的新高。这一天的深V反弹,让2800点失而复得,当日两市成交8648亿元,比上日大增36%。
1月19日,同样的情形再次出现。也是下午2点左右,沪综指又开始拉升,还是以拉沪深300ETF和上证50ETF为主力品种,遗憾的是终究力不从心,最后不得不以跌0.47%收盘,上一日好不容易涨上去的13个点又尽数跌回;创指跌幅更达1%,两市4100多只个股下跌,成交又回到6600亿元的老位置。
市场寄希望于“金针探底”,至少会展开数个月的反弹,弄得不好又可能成为“泡影”。
利好二:A股整体股息率逼近历史高位。
有媒体统计,上证50股息率已从2021年2.57%,快速提升至目前4.26%,创出近20年新高。而煤炭、银行、石油石化近三年平均股息率分别为6.98%、5.49%和5.03%。相比之下,当前银行存款利率不断下调,三年期的大额存款利率也不足3%。A股绝对有投资价值啊!
利好三:IPO无论是家数还是募资金额均大幅减少。
今年1月,截至19日,沪深两市已完成的IPO公司共8家(以下均不含北交所),其中创业板2家,沪深主板各3家,8家企业合计募资75.9亿元。而去年同期IPO企业为20家,募资394亿元,大幅减少80%。
与此同时,今年(截止1月18日)两市上会企业仅4家,其中创业板和科创板各过会1家,沪市主板1家被否,深市1家临上会被取消审核。而去年同期仅创业板和科创板上会企业就达20家,仅1家被否,今年过会企业更比去年同期大减90%。
另一方面,今年1月(截止18日)IPO终止(终止撤回)企业已达13家,过会与撤销比例为2:13。
毫无疑问,尽管IPO没有直接宣布暂停,实际上与暂停也差不太多了。
所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利好,可A股就是不为所动。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在笔者看来,关键还是对经济发展前景不明,投资信心不足。
是的,国家统计局公布,2023年GDP 126万亿元,增长5.2%,好于预期的5%。
但构成GDP的三驾马车中,投资50.3万亿元,增长3%(其中民间投资下降0.4%);进出口41.76万亿元,增长0.2%(按美元计价缩减5%);消费47.15万亿元,增长7.2%。三驾马车中,就消费增长高于GDP增长。
就让我们来分析消费。
众所周知,消费是由收入决定的,收入增加消费自然就旺盛。统计局数据,去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按全国人口140967万人计算,全国人民可支配收入合计为55.28万亿元,其中消费47.15万亿,除了消费还结余约8万亿元。
而央行数据,去年仅住户存款就增加16.67万亿元,这多出的8万多亿存款是哪里来的呢?难道是前几年准备消费、或准备买房,或准备投资的钱,又存回银行去了,还是有我们不知道的因素?
以上还只是抽象的“数字”。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案例更是天天发生在身边。
某上市公司员工被“强制”放假6个月,三年时间员工人数就从7600多人,裁减至5000余人。
更有被誉为“中药一哥”的云南白药,投资股市45亿,两年亏损超22亿,如今痛定思痛,宣布已退出全部二级市场证券,并且2024年也不再开展二级市场证券投资业务。
“为确保资金安全”,公司董事会全票通过,将资金用于投资理财,“理财投资总额度(含存款类产品)不超过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45%(含)。”好家伙,要知道其净资产高达399亿元,45%就是180亿元,如此大笔理财,为什么不用于回购?其主业的成长性又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