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来讲,我们可以把股票的的回报,分为三个部分:盈利增长,分红和估值倍数。
我们先来讲第一部分:盈利增长。
从本质上来讲,每一只股票,其背后都是一家公司。我们购买股票,买的其实是公司的部分所有权。在金融统计里,公司的股价,也可以被看作是未来所有现金流的折现之和。因此,公司的盈利增长,也就预示着未来现金流的增长,会相应的提高公司的股票价值。这个道理说白了就是:越赚钱的公司,其股票价值越高。
这个逻辑,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买有些股票赚钱,而买另一些股票则亏钱,因为这取决于公司是否盈利。如果不幸买到那些倒闭关门的公司股票,那么股民就会蒙受惨重的损失,甚至血本无归。
回顾美国过去100多年的历史,从1871年算起,到2018年,公司的盈利增长,平均为每年4%左右。这部分增长,构成了股票投资回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们来讲第二部分:分红。
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分红是股民购买股票的主要原因。美国的投资大师John Burr Williams曾经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
如果股票是母鸡,那么红利就是鸡蛋。
没人会愿意买一只不会下蛋的母鸡,言下之意就是股民不应该去买不分红的股票。
分红和盈利增长的主要区别,在于分红是股民能够拿到手的真金白银。因此,分红和股价的逻辑关系简单直白:分红越多的公司,其股票的价值就越高。股民拿到分红后,可以自行决定做何种投资决策,也可以把分红再投资回股市中,购买更多的股票。
当然,公司的分红额,和其长期的发展前景之间,是一对潜在的矛盾。如果公司分红过高,导致其在固定资产或者科研上投资不足的话,那么很可能会拖累公司未来的长期增长。但另一方面,持续稳定的发放红利,体现了公司健康的财务水平和管理层强大的信心,经常被视作蓝筹股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1871到2018年的100多年历史里,拿到分红以后再投资回股市获得的投资回报,平均每年为4.6%左右。
最后,我们来讲股市回报来源的第三部分:估值倍数。
估值倍数,可以用市盈率,或者市净率这样的比值来衡量,它体现的是市场的整体信心。如果整个市场比较乐观,对未来充满信心,那么股市里所有股票的估值,都会水涨船高。哪怕是基本面再差的股票,也可能卖的很贵。而如果整个市场比较悲观,大家普遍缺乏信心,那么股市里所有股票的估值,都会被一起拉下来。哪怕是蓝筹股,也很可能卖的非常便宜。
股市整体的估值倍数,是最具有投机性的。因为它体现的是股民们对于股市整体的期望和信心,而和每个公司单独的基本面几乎无关。估值倍数的特点,是上下波动幅度很大,而且变化无常。比如在美国过去100多年的历史中,市盈率最低曾经跌到5倍左右,最高曾经突破70倍以上。估值倍数上涨,或者下跌,经常带有强烈的时代背景和阶段性。比如美国的60/70年代,股民们对于未来普遍缺乏信心,导致股市低迷不振。而在1990年代,互联网则让股民们兴奋异常,把股市整体估值一步步推到令人炫目的水平。
估值倍数,并不像盈利和分红,有长期上升的特点。纵观过去100多年,美国股市来自于估值上升的回报,为每年0.5%左右,远远低于盈利增长和分红再投资给股民提供的回报。这主要是因为估值倍数本身有强烈的投机性,能够快速上升,也同样能够快速下跌。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说的就是估值倍数的历史变迁。
现在我们把上面三项股票的收入来源加起来,即盈利增长4%,加分红再投资4.6%,再加估值倍数0.5%,就可以得到美国股市在过去100多年的平均总回报,即每年9.1%左右。
上述分析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
1)选股票的时候,注重基本面,即盈利和分红,这才是股票价值的真正来源。
2)放弃择时,不要被估值倍数的变化影响自己的判断。要想预测大众的心理和乐观悲观水平,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应该尽量屏蔽那些噪音,专注于长期来说能够给我们价值的有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