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在7月初大涨半月后,愣是没坚持到月底,直接偃旗息鼓,"牛市"也宣告夭折。很多人就开始反思,说投资只看PE是不对的,过去自己还是过于稚嫩云云。银行股这次阴跌让人引发对估值的反思说起来是好事,不过导演今天不想就估值深入讨论下去,反过来倒是想说说成交量这个梗。究其原因,估值只不过是银行等权重下跌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就是成交量了。
成交量的重要意义
成交量,字面意义理解,就是某段时间内,市场的成交金额。这个指标可不像表面上看起来这么简单,它具有很强的指导价值。这里我们要理解,成交量大和成交量小,到底有什么区别。说起来,这要从对市场的研究说起。
我们知道,投资所需要做的工作大致分成两方面。首先一方面是对标的本身的研究,即你要知道你买的是什么,为什么买它,哪里好哪里不好。另一方面,我们要对所处的投资环境做研究,即,市场是什么,市场是怎么样的,经济环境是怎样的云云。
实际上,成功的投资者和亏货的差距,区别也在这里。90%的人对自己买的东西缺乏了解,其中70%的人对自己买的标的根本没了解,一点都没有,剩下20%的人是了解的不够。当然导演这里说的不够,也不是让人对标的的了解程度超过这公司的老板,但必要的、框架性的了解,是必须的,这部分人缺乏系统性的思考分析框架,自然也就没法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公司和生意。
了解了标的,实际上已经掌握了成功投资的关键,但这个关键,只会影响结果,无法左右过程。然而,投资是一个既要结果,又要过程的游戏。过程的曲折往往会影响人的心理状态,让人夜不能寐,食不知味。这样还指望能赚钱?最后恐怕钱没赚到,命扔进去了大半条。作为一个想要成功的投资者,为了能够获得心灵上的平静,还要对投资环境进行研究。
投资环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就是市场,另一类是经济基本面的研究。本文抛开后者,只说市场。市场的研究,最主要是对流动性的研究。充裕的流动性意味着市场整体的估值趋于提高,我们就容易赚到钱,而流动性一旦枯竭,那必然是泥沙俱下,千股跌停的局面。所谓流动性,无非就是钱,而钱,来自于不同结构的投资者。从大类上分类的话,可以简单的分成散户、机构、企业这三类。
正常情况下,市场里的投资者结构长期来看基本上是一个常数,可以拍脑门的设一个值,比如散户20%,机构50%,企业30%。当然,这个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只不过长期来看有一个平均值是常数。在短期这个时间层面上,这个结构的变化相当剧烈。成交量就是观察这个结构短期变化用的一个可靠指标。
成交量快速放大,可以直接理解为散户参与的比例快速增加。
成交量快速减少,就相当于散户在市场中的比例大幅减少。
毕竟散户是用25%的资金撬动90%成交量的群体,实力杠杠的。
当散户在市场中的比例偏小时,市场的效率会有所提高,表现为,绩优股的上涨。这里要给绩优股做一个定义,所谓绩优股,是具有较高确定性、较高成长性、较高资产质量的公司。具体表现为,财务没造假,掺水少,公司负债低、收入和利润增速比较高。(这个标准下,绝大部分的银行、地产股票显然会不幸落选)。
当散户比例偏高时,市场整体的效率会降低,容易暴涨暴跌,同时,垃圾股会倾向于从低位上涨,尤其是那些光环傍身,有很多故事可讲的骗子型公司,涨起来真的是灭绝人性。
于是,2020年7月的A股出现了这样的一幕。
2020年7月2日,成交量开始大幅放大,突破万亿,7月6日直接突破2万亿,随后的十几个交易日的日均成交额也一直保持万亿以上的高水平。在此期间,券商、地产、银行纷纷大幅上涨,有的甚至连续涨停,在低位徘徊许久的垃圾股也纷纷快速上涨,某些典型的骗子公司,ST类,快速上涨。
说白了,太多的夯货,乱买买上去的。
然而,这种势头并没能得到保持。由于中美关系的恶化,外交方面传来的各种坏消息严重打击了市场信心,指数分别在7月16日,7月24日暴跌,不说千股跌停吧,反正谋求上比惨的帖子,一天跌9%以下都不好意思往外发。
终于,在7月27日的周一,也就是今天,成交量跌破了万亿。
可以这么理解,成交量短期大幅提高,说明市场中水平最差,最盲目愚蠢的群体(俗称韭菜)大规模入市,成交量快速萎缩,证明这群人被淘汰掉了,被割掉了。
成交量的萎缩是极大的利好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成交量的萎缩实际上是非常大的利好。
这首先表现为市场波动率的降低。虽然长期投资者也不一定每天都看盘,但每天巨大的财富效应和庞大的舆论冲击,这些噪音难免也会对我们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而波动率的降低,市场效率的提高,严格意义上都是对绩优股的利好。
说起来,散户的退出会一定程度上对市场整体流动性构成负面冲击,但深入想的话,这部分流动性往往起到的都是负面作用,有还不如没有。因此,如果从市场结构角度衡量整体流动性的话,还是最好监测一下基金整体的规模和央行的货币政策等方面比较靠谱。
投资嘛,还是讲究个正道沧桑的。这个市场里,80%的人都是啥都不懂就想捞一票拍拍屁股走人的嫖客,怎么可能让他们赚到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