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新股上市后,涨幅翻倍,甚至于2-3倍,有一些则涨幅很小,甚至出现破发。
这背后,其实有四点需要特别注意。
1、整个市场环境。
这个市场环境并不简单的是牛市熊市,而是资金对于新股的热衷程度。
IPO上市后,存在一定的赚钱效应,而一些优质的IPO企业更是让资金赚得盆满钵满。
所以,很多大资金愿意在新股上市当日,高位接盘,不论是短期炒作,还是长期持有,各种目的都会有。
但本质上,市场资金充足的情况下,才会有大资金去介入新股,或者说次新股。
当然,这部分资金优先考虑的还是新股的申购,会大量涌入,申购多了,中签率自然就低了。
也就是说,普遍中签率偏低的时候,新股的总体涨幅就会更好一些,这是市场供需关系导致的。
如果中签率高了,说明资金对新股申购不够热衷,新股的炒作也就会迅速降温。
这就是市场总体大环境真正的意思,而不是单纯的资金炒作新股次新股的问题。
2、新股本身的优质程度。
新股上市后,会不会上涨,主要看这家IPO公司所处的赛道和预期的增长性。
先说赛道问题。
不同行业的公司,给到的市场估值是完全不同的,传统行业市盈率偏低,想象空间也不大,再加上资金也不感兴趣,上市后股价自然也就不怎么样。
一些成长型的赛道,诸如生物制药、半导体、新能源等,自然给到的估值空间就很大,百倍市盈率也没什么问题。
但是一些传统的工业、食品,包括银行什么的,就没有多少空间,甚至上市不久就会破发。
再说新股的业绩增长性。
其实,这个从新股上市前1-2年的业绩报表中,可以窥见一斑。
只不过,新股更重要的是营收增长速度,而不是净利润增长速度。
如果一家公司在上市前,净利润稳步增长,其实是有刻意做账嫌疑的。
但如果一家公司在上市前,营收正在飞奔,那是非常非常正常的。
3、流通市值。
最后一点,就是上市公司的股份稀缺性。
IPO的规模越大,上涨的幅度越小,这是一个基本规律。
一方面因为大市值的公司,市场的估值相对合理,上市后IPO空间有限。
有些上市公司就是千亿规模,想要做到万亿,难度就很大。
而小市值公司的成长性,是有预期的,几十亿市值,到几百亿想象空间就很大。
另外,小市值公司的流通市值也很低,通常只有几个亿,资金疯抢过后,市场供需就会偏向于买方,股价上涨的概率就更大一些。
4、募集资金的用途。
IPO之后,上市公司的成长性,还和IPO的募集资金用途有关。
大部分上市公司IPO募集,都是要再投产的,对于总体的营收增长,是存在预期的。
但这个是需要时间周期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如果上市公司能够花光所有的募集资金,那么公司的发展是健康的,如果把钱躺在账上,那么公司的上市可能就存在一定的问题。
募集资金能给上市公司带来多少新的业绩增量,是需要评估的。
而资金用途,其实是有公开披露的,感兴趣的投资者是可以自己去翻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