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4日 44,194
思考:公司持有Optima73.75%股权,Optima主要产品为半导体缺陷检测设备,晶圆缺陷检测为晶圆检测中最难环节,目前只有Optima能做。晶圆缺陷检测35台产能饱满,单价230万美金,已经覆盖国内外一线大厂,包括三星、台积电、沪硅产业等客户。德邦电子研报称,公司新业务订单应接不暇。
A: 收入拆分百分之八十多是消费电子,百分之十几是半导体,剩下的是新能源。收入增长的同时降本起了效果,还有美元上升导致的汇率收益。
MR公司一条线中的份额9700多万(拖了4年时间,做验证设备时候转的确认),主要做组装和测试。公司在里面有48中设备,苹果MR单条线的产能极限是24*100*30=72000台/月。从公司层面看不到MR的推出进度。
A: 是非常正面的影响,在韩国、三星(28台,正在研发)、日本索尼(bmw 15(10)台)国内还没有推进,将近有30%替代KLA的份额。
Q: 是收购optima之前,optima的产品就卖给三星了吗?
A: 收购前卖给三星18台,收购后卖了3台,西安三星有1-2台,剩下的主要在韩国。公司目前还在开发下一代产品。
A: 对,日本的产品也是激光和相机,是最核心的,和一般的视觉不一样,KLA的设备最高端的主要也是这两种。
A: 硅片厂有两道检测,一道是自己的,另一道是KLA的。公司计划逐渐替代KLA,把另一道检测也做掉。kla 的部分有15台 (要确认),optima 做的是 finanal test(230万美金一台,50000片需要2-3台),具体型号还不确定。替代kla的那道,能做但是还没真正开始搞,本打算年底立项,如果替代掉,硅片厂用的就都是公司的了。
Q: optima的订单会因为KLA不能及时出货的问题交货时间变长吗?
Q: 买不到设备,会降低检测频率和时间,从而降低需求的量吗?
A: 工艺没有检测重要,检测是让工艺变得越来越好的.
A: 目前国内已经12台已经在做了,8台12寸,4台8寸的
A: 目前是国外30%接单,其余的国内阶段国内接单,然后8折给日本。付给中国用人民币,给日本用日元,日元贬值更多。
A: 材料基本不涉及美国的,大概3%,主要都是日本的。比如检查侧边缺陷的,激光器是自制的,其他的比如移动传感器可以用日本的,也可以用德国的替换。
A: 公司在替代KLA针对fab厂的产品,提前了明年的替代计划
A: 有图形的设备,比如KLA的sp2(2000万美金)做硅片检测的,KLA还有sp3,sp5,sp7,公司做比较低端的sp2。目前已经招到了一个核心的研发人员,是华人。
A: 2-3台,要确认,是bmw等的型号。对标的是onto的产品,比较类似的,略有改动。
Q: KLA退出市场,公司是头部公司,研发还要一年半的时间,fab厂的替代进程会减慢吗?
A: 蛮大的,上海新增(累计?)是10台左右吧,不确定
A: 公司缺陷检测和量测都有。比如倒角轮廓检测,偏量测的技术,已经有订单了。因为当时收购没成,就自己做了。包装设备 1000万/台,卖了3台,以前没这个需求的,这个设备有防尘、自动化、准确度等的要求。
A: 今年在手9亿左右,新增6-7亿,90%是optima相关,10%左右是新设备,争取今年达到10个,确认收入约为4-5亿。
明年新增15亿,确认6-7亿,2个亿是fab厂的,主要是sycle的型号,但还是要看年底确认能有多少。
Q: 因为昌鼎放在半导体口径下,所以能到6-7个亿?
A: 订单7成来自大陆,3成来自海外。fab厂比较少,10%不到。
A: 1-2个月的样子再说,目前叠片机深圳在调一台,江苏正在做一台,工艺不一样。公司不急,技术领先更好占领市场。
A: 今年耳机做了16-17亿,新增了很多线,是苹果耳机3的线。目前线在国内,明年会在越南。
A: 对,大多了,集成化程度非常高,一定不是头盔式.
Q: 美国商务部今年年底推到瓦森纳协议里面,optima作为日本公司会不会也不能供应国内?
A: 日本公司的程序和图纸都是在总部这面,公司已经掌握了底层的算法,收购后花了3年的时间磨合的。
A: 70-80人,每个人分配的东西不一样,还有在做研磨抛光的,但是目前没有业绩出来。
A: 半导体设备还不打算用国内的替代,光源自己搭,相机用国外的,国内的分辨率不太行。
A: 两个型号,三星bmwr2和索尼的另一个型号,
A: 除了fab厂,公司对硅片厂能做的设备加起来可能每年新增有50-60亿空间(包装机,倒角轮廓度等),这部分产品和kla不相关
A: 国内有1-2家。高端半导体没有国内的对手,对手都是国外的
A: fab厂的设备依赖日本在做,硅片的检测设备在国内。日本的生产不会扩,主要在中国。
A: 包装已经商量了,打标机和割槽机,轮廓度检测等都已经上量(2台以上,得到客户确认)
A: 不会,最多坚持200万股。股权激励会1-2年做一下。